2018年5月23日星期三

加拿大华人投票参与率估算

老李原创当然首发这里

以Scarborough-Agincourt选区计算。数据选用2011年全国统计。
选区华人占比为46.5%,算是比较传统的华人区,丰泰大本营。

2011年总人口110850,公民90890占比82%
投票32062,可以投票的18岁以上公民73590(占总人口66.4%)

计算得投票参与率为43.5%
然而2011年全国投票参与率61.4%

以下两种估算华人投票参与率

1、如果本区53.5%的非华裔投票率达到全国平均值的61%(包括选区30%本地出生,没有种族细分数据,即没有交叉计算本地出生华人比例),那么华人投票率只有可怜的23%

2、如果本区78.8%的所以少数人种(含46.5%华人14%南亚18%其他)投票参与率一样,21.2%的非少数人种投票参与率80%,那么所有少数人种投票参与率33%

[其他调查表明可见少数人种投票率都低,而华人投票参与率最低。自行搜索turnout rate by ethnicity,华人投票参与率普遍低于本地10%以上,但统计样本少,结果不再引用]


即便假设/计算有问题,华人投票率只有约30%-35%是合理数字 几乎只有全国平均值一半
认为只有20%华人投票,或者华人跟其他人差不多,都是错误的

(杠精肯定能找到漏洞,比如华人占公民比例少,该区不代表华人等

类似的,Markham—Unionville全区投票参与率只有40.7%(2011年unionville还没有现在华人多吧?)


不论如何,华人投票率非常低是事实。2014年投票参与率明显上升,但是全国都升了,并不是华人多。

虽然这几年新移民涌进来很多,不过没有那么快都入籍,改变华人组成结构(福建广东香港人多),这一次华人投票参与率有希望上升,但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变化。




数据来源:
National Household Survey, 2011
https://www12.statcan.gc.ca/nhs-enm/2011/dp-pd/prof/details/page.cfm?Lang=E&Geo1=FED&Code1=35080&Data=Count&SearchText=Scarborough%20-%20Agincourt&SearchType=Begins&SearchPR=01&A1=All&B1=All&GeoLevel=PR&GeoCode=080&TABID=1

Scarborough—Agincourt (provincial electoral distric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carborough%E2%80%94Agincourt_(provincial_electoral_district)

2018年4月28日星期六

高武本质是小学生社会

​之前试图让高武位面社会合理化,发现根本没意义。高武本身就是个学校中小学的位面缩影。

高武设定特征是武力至上和可升级制度,特别契合中小学。与学生时代肉体快速发育、精神快速成长完全一致。学生时期身体迅速发育,是唯一随年龄升级吊打的时期。高年级武力碾压低年级,初一就是能打败小学六年级(当然也有越级打架的主角命)。除了武力升级,还有分年级的地理隔离。每个年级上学楼层不一样,泾渭分明,升级就是新社会(地图),小学三年级泡不到小学四年级的老女人,上了中学也不会回头跟小学生一起玩。

另一个特点是自循环小社会。不需要任何灵气之类社会生产基础,因为完全是外部输入维持:零花钱是白拿的。各路神佛(家长和老师)很多,供给零花钱的家长(伪装的善神),被教导主任(恶神)拉去家长会(神战),对于小学生来说统统是反派,都是必须干翻的神仙,只有学生本人才是真龙傲天,神佛都必须使劲踩。至于神佛赏赐的天材地宝(零花钱与小红花与五道杠),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随便塞个设定能冒出来就行。

总之,高武社会等于中小学校,依赖外部更大(但是不需要描写)的社会无节操输入资源(灵气)而存在,里面的人升级打架很开心,练出龙傲天无数,实际从属于大社会。高武不用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高度简化,社会关系各种二逼,只剩下高年级欺负低年级,和主角打脸高年级。这种简易的学校形态写得越像,越受学生追捧,无脑更新越简单,越容易被骂小白,但是就是挡不住成绩好。

试图把这种高武社会扩大到整个社会,纯属用大人的思路揣摩小学生,妥妥的反派老师家长,必败。

2018年4月16日星期一

不存在的生产力决定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马克思理论根本没有这句话。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实际的论述是“生产力驱动生产关系改变”,其次是“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跟随和配合,生产力进程”。

不存在简单的决定论。

这是英文版翻出来的。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论述说:“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马克思这里表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但是,马克思他们没有直接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是有分析低论述。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精擅文字绕圈),强调对立统一,怎么可能随便用决定论说明问题?决定论说法是自己的理论打自己的脸。有多少史实根本不符合决定式论断,马克思心里还能没有点逼数吗——根本不会用这种巨大漏洞的决定论。

即便更加基础的“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论述也没有用“决定”这个词,而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说法出自斯大林时期苏联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所以这个说法,只存在于中苏的教科书里,当然必须是真理。英文版方面根本不存在这个论断,当然也就没人反对了。

——————
下面是引用一些其他说法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命题,所表述的逻辑关系:一种决定性要素,另一种被决定要素,令人费解。按此逻辑思维,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一定会有相应的社会意识,存在,是决定性要 素,意识,则是被决定的要素,“存在决定意识”没有说错;但要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一定会有相应的生产关系”,就不对了,生产关系并不“相应”于生产力,甚至成为生产力的桎 梏,常有的事儿。这就是说,不能简单判定:生产力为决定性要素、生产关系为被决定要素。

  所以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命题,思维逻辑谬误。

  这命题虽然号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不是马恩本人原创。我下过死笨功夫,读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大卷,也没找到马恩说过这样的话(也许是我读得不够仔细,也许这话不在 这四大卷中)。马恩是周密的思索者,只说过“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和“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 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等语[1],而从未说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话。

  那么,这话是什么人的杰作呢?

  将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思想,草率改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命题的,是《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斯大林关心和主持下,由前苏联经济研究所编撰而成。主持者,和 那些编撰者,是理论思维的懒汉、投机取巧者,只是将“存在决定意识”的逻辑公式,简单套用过来罢了。

  套用过来之后,立即僭号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故而迷惑性很大。连颇有创见的学术专著《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也上了当:在开发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决定生产力性质”、“生产 关系的可操作定义是经济制度”两命题之后,立即套用这个逻辑公式——“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决定经济制度”[2],不能阐明最稀缺生产要素与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关系,继承了“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论的思维逻辑错误。

  学术上曾有一宗公案,凸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论的谬误。

  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思想,导致无产阶级革命。革命成功后,先进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又该是什么?老辈人记得,前苏联编出的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有一个命题:“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过了几十年以后,人们才终于发现:落后的生产力不是先进的生产力, 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现在看来,“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没有错,拙作《另辟蹊径》说过:“那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任务是快速工业化,资本要素是决定性因素。国家掌握了资本,以国家 计划配置,由国营单位营运,能避免‘生产社会化与资本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能防止资本要素的无序使用和无序竞争,能集中有限的资本办大事,能凝聚全国的人心和力量,在当时内外 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是适应性选择,确实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反过来,“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就不可能‘决定出’先进的生产关系”,简单判定谁决定谁,懒汉思想, 十足谬误。

  遗憾的是,那些“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懒汉,丝毫想不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论有思维逻辑错误,反而抛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正确思想,竟然改写《政治经济学教科 书》:保留“落后生产力”提法,不再讲基本矛盾,而说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

  如此改写,越改越错。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命题,精髓,脱离社会的基本矛盾来讲什么“社 会主要矛盾”,意味着背弃马克思主义。把“主要矛盾说”的思维逻辑说白了:“人民的需要”是一种社会意识,生产力是一种社会存在,人民的需要决定生产力要发展,就是说,社会意识 决定社会存在[3]。显然,这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决定意识”的根本原理!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么一改写,好像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基本矛盾存在,满眼是“落后生产力”,心中只想着“要发展”,再进一步,要发展就得搬西方的诀窍,却对黄仁宇先生所透露的 [4]一无所知,简单轻信了西方经济学家的忽悠:“比较了几种模型之后可以肯定,私有制企业比公有制企业更有效率”。“休克疗法”冤案[5],其理论根源,可追溯到《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的谬误改写。

  我国的改革也受错误改写的影响,无可避免。信息替代了土地和资本的最稀缺地位以后,不是着力改革种种与之不相适应的经济制度,而只是“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进而派生出“以GDP(国内生产总值)为导向的发展政绩观”,许多地方一味追求GDP(网友戏称“鸡的屁”)。

  这是唯生产力论,只想到:生产力是决定要素,生产关系属被决定要素,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就会决定生产关系进步,自然而然。实践结果如何呢?“鸡的屁”倒是增长了,可种种社会矛盾 却日益复杂化、尖锐化,损失巨大,危机重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结果证明,唯生产力论是假慧眼。

  无独有偶。马恩倡用的慧眼被假货僭越,除唯生产力论外,还有一个 :“反作用论”。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命题,未能全面表达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思想,那些 理论懒汉们,不得不来点儿修补:"生产关系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样一来,生产关系反客为主,又成了决定要素。有伟大领袖夸大“反作用”,竟给人类带来特大灾难:毛泽东搞的“穷 过渡”,饿死几千万人!还有波尔布特搞的“高度纯洁的社会主义”,枉死全国四分之一人口[6]!

  “反作用论”和唯生产力论,号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两只假货,一个“左”,一个右,双方曾经彼此批判,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根源却同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命题。 这个罪魁祸首,给中国带来莫大灾难和危机,至今还未清算。

  [注]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2]《经济制度演进大纲》,李建德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133页。

  [3]或许有先生反驳:“哈,你说颠倒了。落后生产力是一种社会存在,人民的需要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落后生产力决定人民有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种反驳 强词夺理、牵强附会,因为:生产力落后不见得一定会决定人们有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是有知足常乐、安贫乐道、小富即安等成语吗?反过来,在生产力先进的社会,人民也会有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见拙作《发达国家兴旺的诀窍》。

  [5]见拙作《“休克疗法”的冤案》。

  [6]见《炎黄春秋》2008年第4期,刊载署名王晓林写的《波尔布特:并不遥远的教训》一文,很能吸引大众眼球,被网络广泛转贴。

————————


 1—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上,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理论认识和实践路线的分歧。这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的另一个理论原因,是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形而上学地理解。
  1-5-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考究
  理论界普遍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据此,第二国际反对十月革命,苏汉诺夫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 考茨基说十月革命是个“早产儿”。对此,列宁的看法是:“既然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府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列宁:《论我国革命》,《列宁选集》第四卷第689-691页)。新中国建立后,刘少奇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主张“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认为“农业集体化,必须以国家工业化和使用机器耕种以及土地国有为条件。”提出“先有机械化,后有合作化。”毛泽东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推动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后,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他论证说:“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62、191)
  这个认识和实践路线的分歧,还表现在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的表述上。毛泽东的表述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毛泽东1956年1月25日《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的表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选集》第三卷373页)毛泽东讲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邓小平讲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显然是不同的概念。毛泽东思想是通过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解放生产力;邓小平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就是通过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主义革命路线,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后,文革前后所走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道路。
  在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受到挫折后,有人从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测量器,提出“生产力的三次里程碑。第一里程碑:生产力是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第二里程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三里程碑:生产力是创造财富的能力;资本是第一生产力。”(http://baike.sogou.com/v123020.htm),这样,资本主义就成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最终演绎。有人又以“列宁的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论实际上是对生产力决定论的批判,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理解和对矛盾运动规律的阐述更是从实质上否定了生产力决定论。但是列宁和毛泽东都没有来得及将他们的突破系统化。”(韩德强:《马恩原著体系批判》)更有提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
  这些不同的观点和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形成形形色色的创新社会主义理论,成了今天社会主义运动的特色,表现了社会主义运动挫折后的理论混乱。
  我没有马恩全集。在我读过的马恩著作中,没有看到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句话。我看到,恩格斯讲过:“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说的。因此,这里面也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装备。这种技术装备,照我们的观点看来,同时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从属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律等等。”(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5页)这里多次使用“决定”这个词,但是否就直接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呢?恩格斯指出:“生产资料在包括简单商品生产在内的先前各个时期中,同现在相比仅仅起着微不足道的支配作用,它怎样发展成象今天这样专横的支配力量,这是需要证明的,而你的证明我看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没有指出另外一极:这个自己不再占有生产资料、从而也不占有生活资料、从而必须将自己零碎出卖的阶级的产生。”(恩格斯:《致卡尔·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170页)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能简单地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需要证明的”。
  马克思说:“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马克思这里表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绝对的直接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马克思他们没有这样讲,历史事实也不是这样的。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即对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或个人本身的指挥权……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起初是在历史上既有的技术条件下使劳动服从自己的。”这种不是由新的生产力、而是“在既有的生产力条件下”产生的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今天已经工业化的中国,还随处可见。马克思论述的这个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并不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绝对的、直接的。应该认识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命题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是矛盾的,相互否定的。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何须革命来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去解放生产力。
  我注意到马克思关于“所谓原始积累”的论述。“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而小生产又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资本论》第一卷第830页)马克思这里肯定了小生产与当时的生产资料是相适应的,但接着又讲小生产一定会消灭:因为“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但是,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马克思论述说:“它的消灭,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人民群众遭受的这种可怕的残酷的剥夺,形成资本的前史。这种剥夺包含一系列的暴力方法,其中我们只考察了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方法。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驱使下完成的。”(850页)从马克思论述可以理解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不是说某种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了生产关系需要革命。只有这样认识,才不违背历史事实,才能解释同样是在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中,会有原始公社所有制、奴隶主所有制和封建所有制的不同生产关系,才能理解先有资产阶级革命,后有工业革命和信息化生产,才能理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都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生产力,总是需要通过革命暴力来解放。
  马克思阐述说:“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让工人由‘生产的自然规律’去支配,即由他对资本的从属性去支配,这种从属性由生产条件本身产生,得到这些生产条件的保证并由它们永久维持下去。在资本主义生产在历史上刚刚产生的时期,情况则不同。新兴的资产阶级……就需要并运用国家权力,这是所谓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缩短过渡时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同上书第806、819页)但这不是说生产关系可以通过暴力能够建成,绝不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暴力只是新的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刚产生时期的革命手段。在阶级社会中,旧的生产方式从而生产关系的变更,必然地会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这是一般性,但又是特殊性,只是发生在需要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时,它才是革命的手段;而“在通常的情况下”,还是要遵循“占有首先要受到必须占有的对象的制约”这个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4页),“如果用暴力建立的生产关系不能发展生产力,这种暴力建立的生产关系不可能维持。在《资本论》第一卷里论述资本主义所有制如何排斥个体劳动者所有制时,除了上面引用的806页的那段阐述外,另在817页明确指出:“只有大工业才用机器为农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彻底地剥夺了极大多数农村居民,使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业家庭手工业的根基——纺纱和织布。这样,它才为工业资本征服了整个国内市场。”。在前面的“机器和大工业”那章,马克思论述了:“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第421-422页)劳动对于资本才从形式上的从属变成实际上的从属。
  理论界许多人知道,也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中会自然产生,但是没有真正理解它,不理解这里面就包含着没有绝对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需要革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来解放生产力的意思。资产阶级革命是私有生产中两个不同的生产方式的竞争,决定胜负的是生产力的发展高低。社会主义革命同一社会化生产方式中的两个对立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在资本主义成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决定胜负的,是无产阶级能不能建立起适应社会化生产发展的新的生产方式。
  在小农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占人民的大多数的俄国和中国,比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要困难。这个困难之一是生产力发展程度较低。所以,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就要被迫继续向前迈进,把全部资本、全部农业、全部工业、全部运输业和整个交换都愈来愈多地集中到国家手里。上述一切措施都是为了这一个目的。无产阶级的劳动将使国内生产力容易增长,随着这种增长,这些措施实行的可能性和由此而来的集中化程度也将相应地增长。最后,当全部资本、全部生产和全部交换都集中在人民手里的时候,私有制将自行消灭,金钱将变成无用之物,生产增加了,人也改变了,那时,旧社会的各种关系的最后形式也才会消失。”(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第一卷第221页)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我们看到的历史事实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以暴力使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解放了生产力,使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创造出机器生产,才使劳动实际从属于资本。无产阶级革命也一样,首先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解放生产力,并在不断发展生产力中,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最后使劳动资料从形式上从属于劳动到实际从属于劳动,实现自由人发展的生产关系。

2018年4月9日星期一

赤色帝国

《红色帝国》又名《赤色帝国》,日本人写的,整个1941年苏联被穿越到魔法时代,坦克大炮碾压反派魔法帝国的故事。已太监,不过第一部算是不错的完结。

红色帝国小说翻译吧,全文
https://tieba.baidu.com/p/4421936372


现在还有没有就不知道了





2018年4月7日星期六

高武位面社会体系、常见修真界与世俗界关联模式

“高武修士,就是一群鞑子。”——李修士

高武位面社会体系主流是封建制。位面武力越高,等级差越大,社会制度越倒退,逐步退回奴隶制。最终,高武修士成为一群高高在上的鞑子。

特点一,阶级制度。

高级武学碾压低级武学,高级修士吊打低级修士。高三级五级能被主角逆推,高十级八级必定碾压。严格的武学等级奠定人类阶级基础,也就是严格的、金字塔式封建等级制度。高级修士鼎鼎在上,低级修士扑街遍地,屁民毛都不是。

大部分修真书都反映了这一点,即门派制度。门派是极典型的阶级制度,教主长老高高在上,底层修炼者扫地刷厕所。试图背叛阶级制度的会被扫地出门,丧失一切资源,除了主角没几个能活下来。门派阶级制带入世俗阶级,就是封建阶级。

封建阶级制多数表现为土地封建制。修真门派作为最大的封建地主,享有大量土地,享有派系名下土地剩余产出(天才地宝不管什么玩意),并为土地提供武力保护,世俗政权无法插手。类似的有少林寺,一度占有半个河南的土地,免税。还有孔教,一度占有半个山东的土地,免税。封建地主仅是低武位面的的门派,需要和世俗政权对立统一。然而,高武位面也只是地主吗?


特点二,武力碾压。

高武位面,武力为本。武力可以轻松碾压世俗社会,结果必定直接取代世俗社会政权。这一点和军事力量为基准、武力区分阶级的元朝、清朝完全一样。高武修士就是一群高高在上、武力至尊的鞑子头领,低级修士是普通鞑子,作为一等人凌驾于各类屁民之上,武力保障地盘,保障税收。

不存在军权政体的宋、明朝,高武修士社会地位类似于士大夫——也就是孔教高层。这里视武力权力=宗教权力,假设《四书五经》是最高深最强大的功法。修真者利用宗教权力攫取世俗权力,但是外显威能比鞑子弱了很多级,只不过是低武位面与世俗皇权的妥协产物。另一个略相似的皇亲国戚,但是数量少,且被孔教教权压制,不符合修士特性。

著名什一税,是宗教权与世俗王权分割税权。而这也只是低武宗教。高武门派根本不需要“被世俗免税”,而本身就是收税的:鞑子。进门派就是小鞑子,随着武力提升变成百夫长、千夫长,大鞑子,脚下无数屁民。不论如何,世俗政权完全匍匐于在高武军事威能体系之下,修炼是进入统治阶级唯一渠道。


特点三,跨越距离。

普通封建制度本源是地理隔离,古代人没有穿越长距离收税的本领,导致分封的封建制度,领主负责胳膊伸得到的那一片。当武力极大提升时,地理限制被降低(骑飞剑乱飞),高武修士能够轻松穿越长距离,武力收税。类似情形是资本主义航海殖民,强者任意剥削低武界。

武力差异不断扩大,阶级差异必定随之扩大。修真者进一步拥有毁天灭地的能力,社会则一步步退化,到人与人阶级差异更大的奴隶制度。类似殖民者奴隶化统治殖民区,高武修真者(门派)成为殖民者、奴隶主,普通屁民只是肉脚奴隶,一切生产剩余资源都被修真者拿走。

与资本主义国家制不同(同质不同名),高武以门派为基础,各门派形成部落式共和(如果需要盟主。不需要就合纵连横相爱相杀)。各大门派可以撕逼、为抢夺资源开战,但镇压低武、镇压异教立场完全一致。八派(国)联军、五派(岳)盟主,本质相同。

总结

高武修士,就是一群鞑子。通过修炼武力,夺取社会权力,获得一切社会剩余资源,被无数底层供养。以封建制或奴隶制为基准,各门派控制自己的地盘。可能存在至高无上的大门派(鞑酋),也可能各自控制零散地区(殖民地)。

高武升级流,主角修炼,就是要踩翻那鞑子皇帝——然后自己坐上去。


——————

常见修真界与世俗界关联模式

一入修真界,便与屁民无关。所有高武模式里,修真界与世俗界都是割裂的,生产力基础割裂、社会形态割裂。

——
低武位面:“大哥带我。”
高武位面:“有病才带你。”
——

古典修仙。“天上一日地下一年”,仙界与世俗社会完全脱节,两个社会各玩各的,除了下凡扮猪吃虎没有交集。典型西游记,虽然有世俗皇帝,要么被“一小撮下凡的”虎力大仙等寥寥几个修士把持,要么光怪陆离女儿国。古典修仙无法练级,全靠机缘(狗屎运)飞升。

隐士山沟学院派。类似殖民宗主国内部有高级的社会体系,有学院能上学。对外就是奴隶主(内部是屁民,出门就大爷,什么失业大专生去某国就把妹千人斩,人生赢家只需换地图)。关键设定是距离,殖民地与本土相距极远,而本土边上必定是其他强大门派(英法那么近,殖民地那么远)。灵山类山里山外两世界,山沟有灵顶天立地,出了山沟直掉三级(只有主角无视任何差异),还是低武。设定虽然不错,写出来全是换地图。

都市异能类。少数装逼犯在庞大世俗社会中,只能老实呆在校园炮校花,撑死当个蜘蛛侠。人数太少无法构成修真体系,高武门派远在地图之外。写歪国还能魔改大资产阶级,变成背后控制国家的吸血鬼势力,天朝写什么五百世族、红色门派作大死。都市要么不存在毁天灭地高武系统,要么不存在修真核心:升级。

勤换地图无限流。没能力整合世界,全靠抄设定,一个位面三五十万字装逼完事,简直不要太适合扑街。这种不算。

一个完整的、生产力基准一致的、可练级的、修真界与世俗界衔接好的设定,必定低武。武侠是一批(天朝封建地主流),奇幻法师塔、公会是另一批(西式封建领主流)。

高武练级也有两种。一种上古修仙。动物妖魔化,战天斗地打恐龙(怪兽)。原始人修真,社会结构也是原始部落,越高武越原始化。打架容易,却不存在细腻的社会结构,其实特无聊。

另一种,就是本文所说的,鞑子。武力摆在那,世俗对修士必定是畏惧的。不想当鞑子都不行。